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面臨高成本、高風險、長周期的現實問題,亟需更完善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產業環境優化。
近期,一份《關于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在業內流傳,但目前靴子還未真正落地。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
推動創新藥行業發展,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的重要性在哪?
這些年,在政策的引領與資本的加持下,我國醫藥創新能力已經邁入新的臺階,我國的全球研發貢獻已經穩居世界第二梯隊前列。以企業總部所在國統計,2023年中國研發管線產品數量全球占比28%,首發上市新藥數量占全球的26.2%,不管是站在研發管線角度還是在全球首發上市藥物角度,中國均已經遠遠甩開第二梯隊其他國家,僅次于美國。
但當前,創新藥定價偏低問題在困擾著我國創新藥行業發展,但創新藥品的定價問題極其復雜,它既需要確保企業能夠獲得對其研發投資的合理回報,又要保證藥品的公平可及性。
2024年11月30日,在第九屆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認為,當前最迫切的是發展商業醫療保險,構建生物醫藥產業的市場機制,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為創新藥產業發展構建一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穩定的、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有創新藥企董事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2015年藥政改革啟動以來,這十年時間,是中國創新藥行業迅速發展時期,這里面離不開政策、資本、人才等多重因素共振,但行業發展至今,面臨的兩大問題是,一是醫保支付如何支持創新;二是如何激勵行業進行真正創新,擺脫內卷。“坦率來說,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解決的話,中國生物醫藥發展還是會受到諸多限制,很難得到高質量持續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我國醫藥科技創新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部分企業在創新投入、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仍有待加強;另一方面,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面臨高成本、高風險、長周期的現實問題,亟需更完善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產業環境優化。
丁列明表示,他今年兩會的提案將重點關注如何更好地激發企業在醫藥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推動產業創新能力提升,包括完善創新藥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建立多元醫保支付體系。
在創新藥定價上,丁列明建議加快研究把醫保支付標準與定價分開的具體方法,完善價格形成機制,保障企業合理回報,促進可持續發展。同時建立以商業醫療保險為主要補充的多元支付體系,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健康需求。
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韓晟、北京大學醫學部衛生政策與技術評估中心陶立波等人2024年3月在《中國醫療保險》發表了一篇關于《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形成機制與鼓勵高質量創新的經濟學理論分析》的研究。該研究指出,建立合理的首發價格形成機制,是推動新上市藥品市場效率提升的重要制度安排。以鼓勵高質量創新為目標的藥品首發價格形成機制,應當以包含價值信息、競爭情況的信息披露為核心,以合理的新上市藥品分類為基礎,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治理委托代理中的逆向選擇問題。應根據不同的藥品創新程度,設定適當的價格競爭強度,保證高質量創新藥的定價權最大化,同時約束同質化創新的定價權,兼顧效率和公平。此外,應識別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